认证: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生股份”)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当年,我国最早的生物制品研究生产机构——北洋政府中央防疫处成立,这是中生股份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照六大行政区规划设置了隶属于卫生部的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从事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1989年,卫生部组建成立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对上述六个研究所实施统一管理。2003年8月,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更名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根据新国药集团发展战略,2010年5月,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决定实施内部整合,重新组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2011年10月,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辖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中生国健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博德医学免疫制品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5亿元。中生股份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生物制品发展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研制生产了中国最早的天花、霍乱、伤寒、狂犬病疫苗及白喉抗毒素等制品,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生股份始终坚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践行为国家防疫事业服务的崇高使命,承担着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用生物制品的研制、生产、供应任务,为中国消灭天花,消除脊髓灰质炎本土病例,控制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流行等传染病的流行做出了重大贡献,累计减少各类传染病发病3亿多人次,直接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同时,还承担了国家中央医药储备任务,在抗击“非典”、应对“甲流” 、抗震救灾等国家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应急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中生股份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我国生物制品品种最多、血浆投浆量最大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其拥有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在六大主要城市建有生产基地,拥有70余条符合gmp标准的生产线,可生产各类预防、治疗、诊断用生物医药产品2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类新药24种。在我国可以生产的41个疫苗品种中,中生股份可生产35种,年产量超过7亿剂次。此外,还可生产血液制品10余种。2013年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中生)下属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who疫苗预认证。这是中国通过who预认证的首个疫苗产品,也是全球首个通过who预认证的乙脑疫苗。这成为中国疫苗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疫苗拿到了一张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中生股份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引擎,拥有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生物技术专家团队,有药典委员13名,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成员3名。中生股份还是国家第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拥有1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5个博士后工作站,1989年到2012年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732人,博士研究生39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十余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2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8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2008年,中生股份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
地址: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2座15层
我已同意《使用协议》和《隐私政策》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扫码登录 , 更快 , 更安全
登录即视为同意《服务协议》及《隐私保护》